刊名:新文学史料
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SN:0257-5647
CN:11-1283/I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1165919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中国文学
期刊热词:
史家拍案
现实主义精神的传递与继承
从两部作家年谱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即现实主义传统和精神,在两位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间的传递和继承。他们都强调热切关注现实,强力介入现实,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命运形态。追求从生活实感出发,并充满热情地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从写作手法到内在精神,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文学创作的实处。
柳青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多次向文学工作者提出“三个学校”“六十年一个单元”的主张。强调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强调矢志不渝、专心致志把文学创作当作终生事业的重要。这正是柳青个人创作行为的规范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共和国成立后,柳青创作了反映保卫延安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无论思想或艺术,都没有达到柳青预期的目的,也未能很好满足读者的需要。个中主要原因在于,他并未亲身经历这场战争,主要是依赖采访记录创作的。这部长篇的先天不足,使柳青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为了反映共和国的革命与建设,柳青决定深入生活。他在长安县皇甫村,以一个社员要求自己,以自己农民化而自豪。他住农家院落,穿农民的衣服,吃农民一样的伙食,以步当车,挎个小篮上集镇打酱油、醋,买食盐,和农民一起排队购物,不认识的人,总把他当作一个农民老汉。由于他的农民服饰装束,曾几次被省、县机关的门卫视为农民而盘查、不让进入。往往是碰到认识他的干部,才为他解脱尴尬。
柳青扎根农村生活,不止个人付出了代价,连全家人也为之付出代价。柳青的妻子马葳曾对《创业史》的责任编辑王维玲说:“我们家有两个灶。小灶,专门给柳青的;大灶,我和孩子们的。客人们来了,都和柳青吃小灶……”王维玲吃完饭到院中散步,无意间走进厨房,看见马葳和孩子们“团团围在一个大锅旁,满满一锅菜粥,没有干粮,也没有炒菜……”王维玲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问柳青:“你生活这样紧迫,为什么还要将《创业史》的全部稿费,都捐献给皇甫村人民公社呢?一万多元,你留下一部分不好吗?你做得太过分了!”
柳青望着王维玲,深沉而严肃地说:“我这一生再不想有什么变动,只想在皇甫村生活下去。我在这里,只想做好三件事:一是同基层干部和群众搞好关系;二是写好《创业史》;三是教育好子女。你想想,我身在农村,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谁都知道我写书,今天出书了,拿了巨额稿费,全部揣进自己的腰包,改善个人的生活,农民会怎么看呢?他们会说‘这老汉住在这里写我们,原来也是为了他个人发家呀!'如果这样,我还怎么在皇甫村住下去!《创业史》还能写下去吗?”柳青的中篇小说《狠透铁》中有句话:“如果世界上有享受和奋斗的分工,他负责奋斗!”这正是柳青人生的写照!
柳青的这些文学活动在《陈忠实年谱》中有着呼应性的呈现。柳青认为:“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经验,陈忠实也深以为是,并身体力行。
青年时期因为阅读《创业史》而结识了柳青的陈忠实,早期的创作实践受柳青创作影响很大。陈忠实称柳青为“老师”。他虽然没有像柳青一样,将户口迁回老家白鹿原下的西蒋村,但是从1982年11月调入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之后,十年间他一直没有离开过白鹿原下的西蒋村。回眸过往岁月,陈忠实深切感受到,他在农村的岁月,对他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对中国农民、对中国农村的理解和了解,正是那些年完成的:“回想起来,自己虽然生活在农村,但自幼就上学,一直上到成年,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仅仅是一些表象而已。真正对农村,对农民有一点了解,那还是在公社工作的十余年间。这段生活是难忘的。如果没有这一段生活阅历,很难想象我能写出现有这些作品来。”的确,陈忠实50年的农村生活,为《白鹿原》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奠定了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他是在向柳青学习致敬过程中,终于在白鹿原上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读柳青、陈忠实年谱,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在不同时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种文学精神的“内在延续”,同时,他们又各自创作出独立成峰的现实主义文学标志性作品,他们的作品,既征服过艺术,又征服过读者。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也成为文艺工作者永远学习的榜样。
文章来源:《新文学史料》 网址: http://www.xwxslzz.cn/zonghexinwen/2022/0425/545.html
上一篇:探寻史料背后的人文意蕴
下一篇:文学评论 | 庞贝《乌江引》:用文学书写史诗级
新文学史料投稿 |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新文学史料版面费 | 新文学史料论文发表 | 新文学史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文学史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