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新文学史料
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SN:0257-5647
CN:11-1283/I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1165919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中国文学
期刊热词:
史家拍案
还有更奇怪的传说。 听说慈禧喜欢吃清汤卧果(鸡蛋汤的一种)。 在北京做这样的小吃最有名的是金华饭庄。 每天早上,宫殿都会派人去宫殿门口的金华饭庄买四碗汤睡水果,一群店家会把它送到宫殿。 金华庄有一位姓史的仆人,眉清目秀,皙,非常英俊,而且能说会道。 因为经常送卧果入宫,这个史男子渐渐熟悉了李莲英,经常进后宫,找李莲英玩耍。 有一天,突然出现慈禧,看到李莲英身边站着俊朗少年,这个人是谁? 李莲英害怕了。 我私自带你去宫殿违反了禁令,但我不敢说谎,所以我必须如实报告。 慈禧知道后,不怒反喜,将史某留在宫中,共度昼夜。 一年后,光绪皇帝载湉生下了一个男孩。 慈禧虽然是太后,但毕竟是寡妇,寡妇生孩子也不能在宫里抚养。 慈禧偷偷把这个孩子带到妹夫酒精王载泽那里代为抚养,杀了史某灭口。 由此推测,同治帝死后,没有立他的下一代,反而立了他
弟弟载湉。立子不立弟是清廷惯例,慈禧违反常规,定有其难以明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绪载湉是他和史某生的亲儿子。当然,这只是野史传闻,仅供娱乐,当不得真。
(插图源自网络)
北宋画家张择端,北宋宣和年间的翰林待诏,原本或许名不经传,连史书上寥寥数笔的记载都可能被忽略。直到1950年的冬天杨仁恺在辽宁省博物馆(1959年后改名东北博物馆)内的仓库整理鉴定文物,发现一份多张北宋风格的古画,那便是明珠蒙尘的《清明上河图》。
国宝级的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详细记录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面貌和各行业的生活状况,有着重大的文化历史价值。
一开始,杨仁恺判定画卷为仿照的赝品,因为明代这类风格的画作仿品泛滥,除非是名家仿作,否则没有什么价值。仔细观摩第二卷,杨仁恺还以为是仇英的真迹,直到摊开第三卷时,方才从题跋上确认这是北宋《清明上河图》真迹。
事实上,自从北宋以后,此画早已失传,见过真迹的人早已作古,《清明上河图》的细致内容压根无从得知,也无怪乎身为书画鉴定家的杨仁恺当时“欣喜若狂”,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相信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
那时候的张择端籍籍无名,专家们遍寻历史文献考据,才找到大致传承。关于作者张择端的记载,只有画卷上金人张著连同标点符号共计85字的题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只可惜年代久远,清明上河图成了张择端唯一存世的画作。
公元1101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宫中,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的亲笔御题的瘦金体字;靖康之变后画卷流入金国,其上有多位金人名士题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藏此画卷却遭偷天换日流落民间,其上有长题跋记述事件始末。
明代时《清明上河图》归李东阳,后落入严嵩父子之手,后严嵩被抄家,图卷入明宫,几经流转深藏清宫100多年,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转至伪满洲国皇宫。
二战结束后伪满洲皇宫大火,混乱中《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文物流落民间,最终得以追回搁置在辽宁省博物馆仓库中,被杨仁恺发现。《清明上河图》得以现世,调往故宫博物院珍藏。
历史流传下的文物为何要加强保护?多数如清明上河图这般经历过千回百转,甚至更多的波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是多么可贵,暗藏在文物中的故事和作者赋予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显得珍贵无比,是现在以致后世人与前人沟通的桥梁。
今天刚刚收到!说实话也不懂看到了喜欢就买回来了,闲暇之余翻翻书我个人认为也是一种享受。泡上一杯茶,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听着翻书的声音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些时候买回来的书也没有全部读完,但是放在那儿心中也是欢喜的。
也就是个人的一点点爱好吧,还记得小的时候在学校门口买那种特别便宜的那种书。书很厚很厚,也就几块钱最多的时候才十几块钱。当然纸张也不是很好,里面还有很多错别字。但就是喜欢买回来,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太多的娱乐设备。有时间了就拿出来读一读翻一翻,说是给了多少帮助或者成长了多少也是谈不上的。
文章来源:《新文学史料》 网址: http://www.xwxslzz.cn/zonghexinwen/2022/1213/577.html
新文学史料投稿 |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新文学史料版面费 | 新文学史料论文发表 | 新文学史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文学史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