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新文学史料
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SN:0257-5647
CN:11-1283/I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影响因子:0.1165919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中国文学
期刊热词:
史家拍案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文章摘要: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文章来源:《新文学史料》 网址: http://www.xwxslzz.cn/qikandaodu/2022/0130/525.html
新文学史料投稿 |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新文学史料版面费 | 新文学史料论文发表 | 新文学史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文学史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